抗疫有我 不负韶华 ——记燕化医院医务工作者冯英
4月28日凌晨快1点,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把冯英从睡梦中惊醒,“明天准备随队去窦店参加核酸采样工作,6点半门诊楼前集合。”电话里传来医务部主任王辉急促的声音,不容多问,对方已挂断电话。这一夜,冯英再次失眠,“每次有事就失眠,以前是回老家,这种感觉许久未有了。”
28日一早,冯英按时来到医院。作为一名医务人员,在此轮疫情中首次“出战”便深入高风险地区窦店,她倍感责任与担当,但心中难免忐忑。在车上,她一边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想疫情初期医院开展的穿脱防护服、采集咽拭子等培训内容,一边翻看着手机里同事发来的教学视频,还跟同事自我安慰:“或许我们只是维持维持秩序罢了。”话音刚落,组长开始安排工作:“我们今天主要是入户采样,两人一组,每个人都要采样……”她和同事面面相觑,犹如上战场般的“战斗”即将开始。
这一天,雨后初晴,不是很晒,入户采样工作远比冯英想象得要顺利,几户下来,她们便已得心应手,穿脱防护服、环境人员消杀、采集咽拭子、手写/机器扫码登记,她们两两配合、并肩作战,工作进展愈发顺利。
深夜,风险管控区的人们在安度了一天时光后,早已进入梦乡,夜阑人静而又陌生的小区里,冯英和她的同事们化身为无数个“小白点”,背着各类器材物资在深夜里游荡、在楼宇间穿梭、在楼梯上跳跃,她们笨拙而又灵巧、乐观而又勇敢,给这漆黑的夜更添加了一丝灵动。
29日凌晨4点,她们回到医院,“灌铅”似的双腿、疲惫的身躯、有限的时间,不容许她们有任何思考空间,在办公室,大家一屁股坐下来,一觉“趴”到天亮。30日,又是一个出征日,冯英做好了充分准备,信心满满地奔赴“战场”,却在临上场前,收到了社区来电——由于孩子属于次密接人员,全家人需要居家隔离。冯英慌了,但很快镇定下来,由于已经深入风险区,外部车辆无法进入,在物资紧缺的关头,也不便为她一人调车,自己也做了多次核酸并无问题,冯英决定“回家隔离”暂放一边,先把眼前任务完成。她继续投入“战斗”,和搭档跨上“背包”,坐上飞驰的小电摩,开展对居家隔离村民的登记采样工作。
随着任务的完成,“回家隔离”的事再次浮现。工作群时时刻刻都在发布着“紧急招募令”,一个接一个的采样任务在不断下达,任务量大且艰巨,人手却还差很多,关键时刻自己怎能退出?既然属于集体的一份子,就应该在集体需要的时候出一份力,她不想回家,因为回去便意味着接下来的几日都不能再出征。冯英把这一决定告诉家人,电话里传来两个孩子的哭叫声“妈妈回来,妈妈回来”,那一刻,她觉得心都碎了,孩子的哭叫声让电话这端的她也默默流下了眼泪……
最终,冯英还是决定“不回”,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地。对第二天的核酸采样工作,她充满期待,但她忘了一件事——“5月1日”是她结婚十周年纪念日。其实,在她跟家人说“不回”时,她的爱人看她意志坚定,便没多说什么,“忘了也好,专心采核酸,仪式感的事儿择期再说吧。劳动节开展特殊的‘劳动’,也给这个日子增添了别样的意义。”冯英说。
“五一”当天,天气越发炎热,冯英的任务依然是入户采样,不同的是她要面对的是老旧小区入户,“爬楼”是这项工作最难的一道坎。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,别说爬楼,平地移动,都会不适,难免大喘粗气,冯英几度觉得自己“无气可呼”,甚至有种缺氧带来的濒死感。她在心里不断纠正自己,只要意识还清楚,那就没问题。一天的爬楼入户完成后,她和同事们调侃:“老旧小区加装电梯,我先投一票。”
社区的消息终究还是来了——“已通知院领导,希望你尽快回家隔离。”终于,她回家了。由于忙到太晚,冯英在单位留宿,决定次日一大早回家。这一晚,群里紧急消息依然铺天盖地,她心痒如猫抓,有些犹豫,有些动摇,“不想回家”的念头在此刻愈发强烈,但她知道防疫政策必须遵守。于是,她紧张而匆忙的核酸采样工作到此告一段落。
就在短暂居家时光结束后,冯英再次投入一线,和同事们根据统一安排,继续深入良乡和窦店,为居民提供核酸采样服务。“几日的核酸采样,让我累并快乐着。”在疫情发生的第三个年头,平时拿笔搞宣传的她,终于可以实实在在为抗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她甚至对“采集咽拭子”这个工作上瘾,能为大集体贡献自己一份力量,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。眼下,医院又给冯英安排了新任务,回到单位从事预检筛查和科室其他工作。“看过了社区工作者、警察、志愿者等各类人群为抗击疫情付出的艰辛与不易,再加上这次‘大白’的经历,我更感触深刻。”冯英说,接下来的日子里,她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诠释众志成城、共克时艰、抗疫有我、不负韶华的意义,无愧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,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奉献青春力量。
记者曾燕
网友评论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