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千年前的“张冠李戴”
三千多年前,在西周燕国都城里,西周人不经意间的“小失误”,埋下了千年谜团,直到近年考古工作者重启发掘,这个谜团才被揭开。原来,两件簋的盖和身在下葬时弄混了!
这两件青铜礼器名为“圉簋”和“伯鱼簋”,它们的“错配之谜”要从两次相隔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说起。1974年,考古人员在琉璃河遗址M1901墓葬(原IIM253)中,挖出了一件刻有“圉”字铭文的青铜簋,将其命名为“圉簋”。但受当时地下水位过高影响,墓葬未能完全清理,这件簋的“身世”也埋下了疑点。 2021年,为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,联合考古队重启对该区域的发掘。这次,一件新的青铜簋破土而出,它的纹饰和1974年的“圉簋”高度相似,却出现了“铭文矛盾”:器盖内壁刻着“白(伯)鱼作宝尊彝”,器身底部却写着“王赐圉贝,用作宝尊彝”。 比对后发现,2021年新出的簋身,恰好能和1974年“圉簋”的盖子配对,铭文完全吻合,这才是真正的“圉簋”;而新出土的“伯鱼”盖子,本应属于1974年那件簋身,那件“张冠李戴”的器物,也该更正为“伯鱼簋”。 至于为什么错盖了,或许是下葬时人手匆忙,或许是对器物辨识不清,让两件国宝级文物“错配”至今。可谁也没料到,这个失误反而成了解锁历史的钥匙——两件簋的铭文印证,“伯鱼”和“圉”极可能是同一人,这为研究西周的名、字制度提供了实打实的实物证据。 如今,这两件带着“小失误”的青铜簋,已在首博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中同台亮相。从1974年的初见,到2021年的“重逢”,四十余年的等待让三千年的“失误”水落石出。大家不妨走进展厅,和这两件一错三千年的青铜簋面对面,了解那段因小失误而更显生动的西周历史。
网友评论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