耗时半年创作!房山非遗剪纸里的抗战图景
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这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节点,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陈凤莲,携精心创作的抗战主题剪纸作品,于近日亮相房山区首届非遗展示周。此前,她倾心创作了60余幅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系列剪纸,并在燕山文化馆完成首展,后续,这些作品还将在首都图书馆等地展出,旨在以剪纸艺术为载体,向公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。 据了解,这套气势恢宏的《抗战系列》剪纸于今年春节后启动创作,历时近半年最终完成了60多幅精美作品。作品内容聚焦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与故事,既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王二小、刘胡兰等少年英烈的形象,也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。 “从过完年就开始剪,慢慢琢磨,一点点创作。”陈凤莲回忆道:“这个系列是为了献礼,时间紧,但必须精益求精。” 与此前作品相比,此次《抗战系列》剪纸在技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,采用了更为复杂的“拼色”工艺。新工艺将镂空部分进行细致染色,使得画面层次更加丰富,色彩对比鲜明,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。 然而,创新的背后是成倍的辛苦。“这种方法太麻烦了。”陈凤莲坦言,“连剪带染,一天下来也只能完成一幅画的一部分。”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,使得每一幅作品都饱含深情,充满力量。 该系列作品已于今年七月在燕山文化馆举办首展,展览受到了文化单位的广泛关注,目前,首都图书馆已取走部分作品用于展出。这批凝聚着匠心与情怀的剪纸作品将走出房山,让更多群众通过传统剪纸艺术重温红色记忆。 除了专注创作,陈凤莲还长期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校园传承。她每周二、三、四,分别在北京四中房山分校,向阳中学,东风中学教学生剪纸。对于未来的教学计划,陈凤莲表示,本学期将重点引导孩子们接触《抗战系列》主题。 “现在孩子们都喜欢剪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,比如《浪浪山》的小妖怪。”陈凤莲笑着说,“我得先‘哄’着他们,培养起兴趣,再慢慢地引导他们来剪这些有历史意义的主题。让年轻一代在动手实践中,既能学会传统技艺,也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,这才是真正的传承。” 一把剪刀,一张纸,陈凤莲不仅剪刻出了历史的脉络与英雄的气概,更剪出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。她的作品与行动,正是对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佳诠释。





网友评论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