办好事实事暖心事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
9月23日早9点,记者来到拱辰街道玉竹东路11号院。此时,上班族已经外出工作,物业工作人员做着卫生保洁,绿荫下,老人们三五成群聊着家常,幼童们愉快地玩耍,几只小鸟站在树上唱着歌,一幅宁静祥和、井然有序的惬意画面。
这里居住着的大多是从佛子庄乡上英水村异地整体搬迁来的村民,近11年来,他们从山村来到城市,由农民变成了居民,逐渐适应了现在的生活。“现在的家一样能实现推窗见绿、出门见景,而且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,住着很舒心。”村民们这样说。
多年来,上英水村党总支班子成员坚持为民服务宗旨,通过入户走访等形式,倾听百姓心声,解决村民的“三心事”,努力提升大家的归属感。当听到村民反映小区环境不太好,存在车乱停、垃圾乱倒等现象,且没有遛弯的好去处时,村党总支立即召开会议,认真研究解决方案,通过实施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,不断改善村民居住环境,提高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。
说干就干。针对群众反映遛弯儿没地儿、锻炼没器材、车辆乱停的问题,党总支结合实际,绿化美化了楼前屋后边角地共计2800平方米,在道路两侧安装了路灯,重新规划了停车位,安装了充电桩,并将小区北侧一处废弃已久的空地利用起来,建成了文化健身广场,安装健身器材,不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文娱活动,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。“有了这个广场,环境变好了,心情也好了,白天来这儿锻炼身体、哄哄孙子,晚上看乡亲们跳广场舞、闲聊几句,甭提多美了。”李秀玲一边扶着跷跷板上嬉戏的小孙子,一边告诉记者。
不仅如此,为了提升小区整体环境,村党总支还按照水、电、卫生、绿化、安全等分工种,组建起了专业物业服务队伍,健全了《物业管理办法》《物业管理责任制度》《居民须知》等规章制度,按照定人、定时间、定地点、定任务、定标准“五定”要求,每天安排工作人员早晚定时清扫、全日保洁,使小区达到路面净、路沿净、人行道净、雨水口净、树坑墙根净和垃圾箱净的“六净”标准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村坚持村民自治原则,物业经理由村支部委员担任,负责对小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。物业12名工作人员也都是本村赋闲村民,这样一来,既激发了村民参与小区环境提升的积极性,也让一部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再就业。
在北京实施垃圾分类新规后,村党总支积极响应,建立健全“一长四员”垃圾管理机制,由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、负总责,“四员”各由1名村干部负责。村干部通过分楼管理、站点值守等方式,做实做细分类知识宣传和现场指导工作,依托“双报到”机制,党员、机关包村干部等踊跃参与“桶前值守”。在硬件配置上,村党总支在小区里设置了3处集中分类垃圾桶,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全天候值守,承担起指导、监督村民源头分类职责,成为小区垃圾分类第一道关口的“把关人”。
每天清晨,村民赵玉成会戴上绿袖标,准时出现在分类垃圾箱旁,以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身份和乡亲们见面。看到有人提着垃圾袋走来,他就主动上前接过来检查,对没有正确分类的村民委婉地“唠叨”上几句。没人的时候,他就抓紧时间擦擦垃圾箱,收拾收拾周围环境。为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,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内生动力,村党总支还坚持入户宣传,为村民发放宣传材料、送去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,引导村民自觉改掉陋习。新规实施一年多来,赵玉成发现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,垃圾分类精准度越来越高,这项“关键小事”很好地在上英水村落实落地。赵玉成对此很有发言权,“乡亲们都在为环境变得更好出着自己的一份力,比起从前,我的工作量都减轻了不少。”赵玉成也表示,作为村里的一份子,他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,“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,让它变得更干净、更舒适、更宜居,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为民服务,永无止境。上英水村党总支将以当前开展的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为契机,创新服务群众新方式,听民声察民情,真心实意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事情,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、实事、暖心事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。
记者曾燕 通讯员李宁
网友评论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