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消毒有秘籍

根据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七版)》,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,56℃30分钟、乙醚、75%乙醇(酒精)、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,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。由于目前其他消毒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依据不足,不推荐其他消毒方法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。每一种消毒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消毒类型,随意喷洒,浓度、作用时间、消毒方法不正确,都不能确保消毒的效果。


紫外线消毒

人不在房间时,可采用普通石英紫外线灯或高臭氧紫外线灯直接照射,一般可用大于等于70微瓦/平方厘米(1米处)的紫外灯照射25-30分钟。此外,一些空气净化器有紫外线消毒功能,也可以一并启动。有负离子发生器的,也可开启,通过本身形成的电场,吸附空气中被感应带电的尘粒和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颗粒,从而达到空气清新净化的目的。

需要提醒:照射结束后不要立即进入房间,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

酒精消毒

酒精消毒是利用其中的乙醇导致蛋白质变性来实现的,酒精浓度过高会在表面形成固体膜,阻止酒精进入内部,影响杀灭效率,酒精浓度过低,乙醇变性效率不够,杀菌效果也不好,国家标准中对“乙醇消毒剂”的规定为70%-80%,生产上控制在75%,对于消毒来说,75%左右的酒精浓度就足够了。

需要提醒:酒精是易燃物品,应远离火源及易燃物,并且不可喷洒或大面积消毒,否则空气中乙醇浓度升高可能引起火灾。

给电器、吹风机、灶台进行消毒时应关闭电源和火源,待冷却后,再用酒精擦拭。

酒精消毒时保持通风、禁止吸烟,远离明火,确保儿童不要触及,以免误食。


含氯消毒剂消毒

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杀死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消毒剂,其可杀灭各种微生物,包括病毒、真菌,常用的84消毒液就是含氯消毒剂的一种。在进行室内消毒时房间应尽可能密闭,密闭消毒一段时间后,再通风30分钟以上,人才能再进入室内。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,应将被消毒物全部浸没在水中,最好不要用于衣物和铁制物品的消毒,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,浸泡时间不要太长。

需要提醒:使用含氯消毒剂时需注意配置方法、稀释比例等,尤其应避免与其他消毒剂混用,否则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气体,具体用法依照商品说明书。

84消毒液对皮肤有刺激性,使用时应戴手套,避免接触皮肤。

消毒清洗后的物品要直接晾晒,不可再次接触其它容器。


“消毒”不意味一定要用消毒剂

说到最常用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法,就是勤洗手、通风换气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流行病学家安娜·鲍恩博士表示,采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是保护自己和他人不生病的最佳方式之一。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、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介绍,做手卫生的时候,酒精是首选。酒精的最大特点就是快,不到1分钟手就干净了。

另外定时开放门窗也很重要。通风可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密度,在室外,稀释后的病原菌存活不久,很快就会死亡。冬季气候寒冷,室温低,通常每日应通风换气2次,每次20-30分钟。这里需要注意,在疫情期间,开窗通风前也要知道楼上楼下、左邻右舍有没有疑似家户,在不清楚的情况下,开窗有风险,通风需谨慎。


过度消毒有害无益

消毒喷雾直接喷上身,等于“穿”上预防病毒的“金钟罩、铁布衫”?街道绿化大面积喷洒消毒剂,出门不怕病毒侵袭?近期在家庭、小区、办公场所和街道,出现了一些消毒“怪象”。其实,这些行为已经属于过度消毒,具体指在没有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地方或没有必要消毒的地方,采取了反复消毒的措施,或者根本没有消毒效果。仍然采取的消毒措施。

少量的病毒和细菌并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,过度消毒会导致正常生活中的细菌明显减少,对人体免疫刺激不足,容易生病,导致免疫失衡,出现免疫系统疾病。此外,过度依赖消毒剂还是诱发过敏的主要因素,长期频繁使用消毒剂,也可引起室内空气污染,甚至腐蚀家用电器,引发火灾。

长期过度使用消毒剂会造成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,助长病原菌生长,从而减低消毒剂的消毒效果,导致微生态环境失衡,引发超级细菌的产生。不同的化学试剂,消毒原理不同,混用会产生化学反应,导致人急性中毒,引发生命安全问题。

在室外过度消毒喷洒消毒剂,会使消毒剂长期滞留在环境中,造成环境污染,甚至进入食物链,通过生物富集作用,影响生态中动物、微生物平衡,引发生态问题,产生涉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。

来源:科普中央厨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