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》——注重预防

疾病的预防远重于治疗,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使人不得病、少得病、晚得病。古人云“上医治未病”,意思是说最好的医生,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防止得病,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,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。这种针对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管理与控制,避免疾病产生的预防措施我们称为一级预防,又称病因预防,即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,并对人群进行卫生宣传教育,采取各种增进健康的措施。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定期体检,早期发现,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,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,不至于加重,我们称为二级预防,又称为三早预防。对传染病的第二级预防还应有早隔离、早报告措施。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,是指疾病发生后,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治疗,以防止病情的恶化,预防并发症,防止病残,促进康复,延长寿命。

为了及早发现影响健康的高风险因素及潜在的疾病隐患,达到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,应该做到:

定期参加体检

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,了解健康状况,及早发现影响健康的高风险因素及潜在的疾病隐患,达到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。健康体检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健康观,是科学就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保障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。定期进行健康体检,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,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,减少健康危险因素,对检查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和疾病,要抓住最佳时机及时采取措施,重视疾病早期症状,如有不适,要及时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
(一)需要体检的重点人群

1、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:如生活压力大、熬夜、生活不规律、久坐不动人群。

2、有家族史人群:如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家族史。

3、已有危险因素人群:如吸烟、喝酒、肥胖人群等。

4、已有慢性病的人群: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。

(二)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

应根据年龄、性别、既往健康状况、家族史等综合考虑需体检哪些项目。

50岁以下既往健康人群,可选择基本检查项目,如身高、体重、血压、脉搏;内科、外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口腔科、妇科(女性);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血生化、心电图、胸片、腹部超声等。

有危险因素和50岁以上人群,应针对相应危险因素和风险程度选择相应项目。如高血压患者除常规体检项目外,选择针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应检查,如超声心动检查、颈动脉超声检查、血清肌酐和尿微量蛋白检查、头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血管核磁、眼底检查等。

(三)正确看待体检结果

1、学会解读体检报告。体检报告上的某些指标异常并不等同于一定患上某种疾病,是否患上某种病需要临床综合分析诊断,必要时需去专科做进一步检查。

2、体检后可找医生咨询,医生会根据体检结果,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建议。有些情况需要及时接受专科治疗;有些情况需要做定期复查,观察动态变化。

3、保留体检资料。每次的体检报告和影像资料都应该保留,以便进行对比,了解动态变化过程。既往体检资料一定不要随手扔掉,要保存完整。

4、体检结果正常,表明身体很健康吗?不一定。体检结果正常,代表所检查的项目没有发现异常。人体是复杂且在不断变化的,因此要定期体检。

及时有序就医

若检查发现问题或出现不适,应及时就医。就医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提倡“小病在社区、大病去医院、康复回社区”,避免盲目去市里三级医院就诊。

科学就医与每个人的健康都息息相关,涉及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,有助于更便捷、经济、有效地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健康问题。公众应重视科学就医,切实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。

科学就医就是要树立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,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(公共卫生服务、诊疗服务、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保险等资源),掌握分级诊疗、预约挂号等基本原则和方法,选择正规且适合自己病情的医疗卫生机构,按流程就诊,与医生良好沟通,在诊治过程中遵从医嘱,遵守医疗机构的各项规定,正确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等。